国画中的人生哲学——人生处处需留白
发布日期:2020-10-09 作者: 点击:

留白,
儿童国画加盟认为是中国画的一种构图方法,
以无相表达意象。
大致可理解为预留空白,
但留白不空,留白不白,
不能将它全等同于空白。
它还有一个更为雅致的名字,
叫“余玉”。
“留白”倾向于动作过程,
“余玉”则是结果的呈现。
所谓“无画处皆成妙境” “行得之于形外”。
▲八大山人·鱼
留白这种绘画方法,
长于唐,成于宋。
一纸笔落,留白三分,韵味悠长。
清代篆刻家、书法家邓石如称:
“字画疏处可使走马,
密处不使透风,
常计白以当黑,奇趣乃出。”
讲的就是留白的妙处。
▲南宋·马远 《寒江独钓图》
纵观整个艺术史,能代表留白之妙的作品,
就是南宋被称为“马一角”的马远的《寒江独钓图》。
一扁舟、一渔翁,
四周几乎全为空白。
然而,就是这片留白,
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,
马远用不着一笔的无限,衬托细致刻画的有限的人,
更加突现出了一个“独”字。
▲南宋·夏圭 《松溪泛月图》
与马远并称“马夏”的
人称"夏半边"的夏圭。
马夏二人的画作被称为“边角之景”,
因为他们将绘画重心落在一边,
不求对称,结构巧妙,剪裁大胆
在绢或纸的另一边大量留白或淡淡著墨。
清代画家笪重光曾在《画筌》中提出理论:
“无画处皆成妙境”,
这便是对留白直接的点睛。
▲张大千作品
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需要留白。留白是一种处事的智慧,是一种淡定的对待生活的态度,是一种生活的方式。
人生一世,如白驹过隙。人生的任务一个接一个,好像永远停不了。重重压力与责任之下的我们总在忙于奔跑。疲惫的心灵需要一段留白,给心灵放假,保持一颗清净之心,与纷扰红尘里淡定的做你自己。才能游刃有余、退去浮躁,这也正是“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”的道理。
▲张大千作品
人与人的相处也需要留白,无论是友情、亲情还是爱情。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拥有自己的秘密。再亲密的关系,也必须给别人留下空间,不要试图走入对方的太过私密的领地。适当的留白,是对彼此的信任,拥有留白的关系才会轻松和惬意。
留白亦如同一点欠缺与遗憾,生活中的不足,白玉中的瑕疵,就好像过于完美的形象或情感都存在于书中画里——正因其难得,所以愈加美好。
林语堂曾说“看到秋天的云彩,原来生命别太拥挤,得空点。” 川端康成曾经叹息:“这世界太拥塞了。”
▲八大山人·鸟
人生应该如这样一副卷轴,应当有浓墨重彩,却也应当有所留白——既有一步步的坚定,又有些许回味与遐想。这样大概才是完满。